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与方案 > 网络知识相关

下一代光网络=ASON+MSTP+ULH?

(2012-09-09 09:49:26)

如何在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成为运营商和设备商在探讨下一代光网络的技术发展趋势时的重要前提。

 

很显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光通信行业的复苏已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这在日前召开的一年一度的OPTINETCHINA2004光网络研讨会上也得到了反映,现在业界关注的焦点已经转向如何把复苏转化成为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不是一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倒春寒”。就像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技术部主任张成良所说的,光通信行业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整个行业正在渐入佳境(光纤行业除外),作为一个光通信业者,更希望这个产业“小步快跑,从从容容”,而不是“大红大紫、大起大落”。

要想保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过去技术导向的发展思路,代之以业务导向的发展思路。值得庆幸的是,经历了电信市场巨变的运营商、设备商,正变得越来越理智、越来越务实,在探讨下一代光网络的技术发展趋势时,更多的把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业务的发展需求作为首要的前提。而当前在光通信市场上受到运营商、设备商力捧的技术——无论是MSTP还是ASON,无不反映了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张成良认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概括描述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趋势——“下一代光网络=ASON控制层面+多业务处理节点(MSTP)+ULH WDM系统”,他的看法也和业内其他专家的看法不谋而合。

MSTP:将一统城域网天下?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国外称为多业务提供平台(MSPP)或下一代SONET/SDH——是指基于SDH技术,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其核心处理仍然是基于SDH VC通道的。MSTP是基础传输网络顺应业务网发展需求而提出的综合解决方案的概念,融合了ITU-T及其他标准化组织定义的多种关键技术。

其实严格地说,MSTP并不是一种新的技术,从出现到现在已有5、6年的历史,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到目前也尚未形成完善的MSTP国际化标准。MSTP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上,以太网新业务的QoS要求推动着MSTP的发展。一般认为,MSTP技术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MSTP的特点是提供以太网点到点透传。它是将以太网信号直接映射到SDH的虚容器(VC)中进行点到点传送。在提供以太网透传租线业务时,由于业务粒度受限于VC,一般最小为2Mb/s,因此,第一代MSTP还不能提供不同以太网业务的QoS区分、流量控制、多个以太网业务流的统计复用和带宽共享以及以太网业务层的保护等功能。

第二代MSTP的特点是支持以太网二层交换。相对于第一代MSTP,第二代MSTP作了许多改进,它可提供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多用户隔离和VLAN划分、基于STP的以太网业务层保护以及基于802.1p的优先级转发等多项以太网方面的支持。但是,第二代MSTP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不能提供良好的QoS支持,业务带宽粒度仍然受限于VC,基于STP的业务层保护时间太慢,VLAN功能也不适合大型城域公网应用,还不能实现环上不同位置节点的公平接入,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只是针对点到点链路,等等。

最近才出现的第三代MSTP的特点是支持以太网QoS。在第三代MSTP中,引入了中间的智能适配层、通用成帧规程(GFP,)高速封装协议、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等多项全新技术。因此,第三代MSTP可支持QoS、多点到多点的连接、用户隔离和带宽共享等功能,能够实现业务等级协定(SLA)增强、阻塞控制以及公平接入等。此外,第三代MSTP还具有相当强的可扩展性。可以说,第三代MSTP为以以太网业务为代表的IP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由于前几年国内各大运营商骨干网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宽带接入业务的飞速发展,相应地使城域网成为整个网络业务发展的带宽瓶颈。城域网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运营商网络建设的重点。有资料显示,城域网的市场总量将相当于在骨干网和接入网的投资总和。这也使得城域光网络市场成为众多新、老技术角逐的新战场,MSTP之所以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运营商的首选,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经历了电信寒冬的运营商,在投资策略上变得更加谨慎,在新技术的引入当中,除了强调满足未来业务的发展需要之外,更加注重对原有投资的保护。而国内运营商良好的“SDH基础”使得基于SDH平台发展起来的MSTP技术在与其它技术的竞争中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

其次,MSTP从出现到现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吸取和结合其他技术,如MPLS、RPR等的长处,不断完善,这也使得MSTP的内涵和范围不断地扩展。

可以预期,市场对MSTP 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劲,传统SDH将会逐步被MSTP代替。虽然最终MSTP会演化到哪一种版本目前并没有定论,但其将一统下一代城域光网络市场似乎已不用怀疑。

ASON:将进入实用化阶段?

随着骨干网络容量的日益增大以及城域接入能力的多样化,对传输网络具备良好自适应能力的需求逐步提上日程,对网络带宽进行动态分配并具有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成为运营商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的智能化成为光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则是这一趋势的最好体现。据中国联通王健全博士介绍,智能光网络(ION)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其组网应用的动态、灵活、高效和智能方面。支持多粒度、多层次的智能,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是智能光网络的核心特征。智能光网络能直接在光层上按需提供服务,能够适应网络拓扑的改变,通过公共的控制平面加速服务,根据网络和相关服务的需要改变网络规模,提供各种服务等级和保护机制。

王健全认为ASON对电信运营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它可以创造出新的业务增长点,刺激用户消费,提升运营商ARPU值及收益;其次,它能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发掘网络潜力,提升运营商投入产出及资源利用效率;最后,ASON可以更多地实现用户的定制服务,为重点大客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服务,提升运营商的整体竞争能力。

过去,业界普遍认为ASON最可能首先在城域网中采用,因为城域网的多业务/多速率、需求的多样化非常需要智能功能,城域ASON网络的建设可以先从核心层开始,随着业务的开展和技术的成熟,再逐步延伸到汇聚层和接入层。而ASON引入骨干网由于替换全部节点的一次性投资过大,以及标准化进度不尽如人意将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但现在这种状况有所改变,王健全指出,由于ASON设备日趋成熟,标准逐步完善,特别是ASON引入骨干网的方式逐渐多样化,ASON离骨干网正越来越近。

在ASON的引入策略上,运营商可以在业务量大、度数大的核心节点上首先引入ASON节点,并按照投资回报率来具体分析引入这些节点的时机。这些节点组成一个MESH网(网状网),用作大颗粒度的调度和保护,网络的总体结构为MESH+RING网,在此基础上,分阶段逐步在其他需要的节点上引入ASON设备,实现原有骨干网的合理、平滑转型。

虽然目前ASON已经逐步步入实用阶段,国外已有多个运营商开始初步商用ASON,国内对ASON或者具有智能特征的光网络也日趋关注,几大运营公司也准备大规模测试ASON设备。但ASON发展中仍有几个课题亟待解决,比如应考虑网络结构从环网向网状网的演进,重视网状网物理平台的建立,如光纤网络、系统资源的完善和优化;另外,ASON网络的应用定位,例如新业务的引入、保护、业务配置等执行起来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ULH:对中国更具实际意义?

传输距离大于2000公里的WDM系统通常称为超长距离传输(Ultra long haul,ULH)系统,近年来其技术和标准正日渐成熟,目前国内外相当一部分厂家已经有了商用化的产品。据近日传来的消息,美国的MCI、Ciena和Mintera三家公司在MCI现有的1200公里通信线路上联合演示了传输速度达每秒40GB的超长距离传输系统。这三家公司称这次演示的是全球第一个ULH每秒40GB的网络。这个1200公里的线路比目前使用的ULH线路的速度快4倍。由此可见,ULH商用的条件已经成熟。

由于传输距离可以高达2000~3000公里,ULH WDM系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减少电再生站、光放站的数量,延伸光放站之间的距离,有效降低系统成本。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传输网络事业部技术支持及网络策略高级技术经理张寒峥认为,长途干线的超长距离、超大容量是发展趋势,因此ULH技术仍将是各大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致力发展的项目,尤其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ULH将更具实际意义,随着初期投资成本的降低,其维护成本低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据悉,目前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正在积极探讨ULH WDM系统在电信网上应用的可能性,相信随着业务和技术的不断发展,ULH系统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技术部主任张成良认为,目前骨干网容量提高非常迅速,每年扩容主要为数据,一年甚至10个10Gb/s波长,而且近期内这种增幅不会减小。预计2005年长途WDM的建设将重新开始,ULH+OADM可以使网络层次更加简化,有利于实现点到点的灵活、可靠、方便的业务传送。

 

更多
关闭窗口 打印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客户服务热线:0571-85023000
本网站所有网页信息已申请知识产权和著作权保护,版权归四海光纤公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任何人复制或镜像,违者必究。
公司主营:杭州光纤光缆视频会议系统,是专业的通信网络工程、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备案号:浙ICP备10018243号